“15分钟社区生活圈”,漾起幸福涟漪
2022-10-16 09:22 | 来源:未知 | 作者:bj责任编辑
以15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不断升级“圆”内各类社区功能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漾起幸福涟漪
到2025年,上海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将达到85%左右
-本报记者 刘力源
“生活不一样了”,老吴刚从医生岗位退下来,对未来的生活有些忐忑。离家步行不过十几分钟的距离,新开了一家社区健康促进中心,这让他找到了生活乐趣。白天到健康促进中心与球友切磋球艺、聊聊天,晚饭后跟老伴一路散步到杨浦滨江吹吹风、看看景,现在,老吴觉得日子越来越“适宜”。
从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出发,城市生命和社会经济活力就“藏”在那丰富的时空维度中。多年来,上海以15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通过不断丰富、升级“圆”内的各类社区功能,增加市民群众获得体验,勾画出一个又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
当前,上海发力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行动,一道道承载着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涟漪逐渐漾开,越织越密。
从基本需求到小微诉求,15分钟把事办妥
老吴一直打卡的社区健康促进中心在杨浦区大桥街道。作为旧改大户,杨浦区近年来在土地出让阶段就开始排摸社区缺失的公共服务设施,优先保障社区公益性设施和公共空间的落地。作为上海首批试点“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15个街道(镇)之一,大桥街道聚焦新建项目,在配套设施中为缺失的、还需优化的社区功能寻找落点。
健康促进中心所在的低层玻璃楼房就是这样一个面向社区全人群的全新综合体:一栋楼里有综合为老中心,有根据老人、小朋友、年轻人、残疾人不同需求打造的独立健身单元。这样一个社区功能综合体,可辐射附近7个居民区,近5万居民以及白领能在15分钟内为自己补上生活里需要的“拼图”。
如果说大桥街道在增量中加入对“生活圈”的思考,普陀区的创享塔园区则通过盘活存量承接老百姓的小微诉求。
创享塔园区位于叶家宅路100号,原是上海被服厂,如今作为辐射周边10万居民的共享商业社区,这里专门拿出一块区域招募会缝纫、修伞的“小巷手艺人”。这些看似细小的供给,在社区生活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居民的需求犹如针线,将不同的空间串联起来。菜场旁边可能挨着书房,上下楼可能是健身场地和创业空间,多元功能的集聚指向一个结果:生活,触手可及。这6个字被具化为数字,写在了上海的规划里:到2025年,上海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将达到85%左右。
功能不断升级,在身边留下美好与诗意
行走在上海街头,适合兜兜荡荡的马路多了,慢行路网更通畅了;口袋公园随处可见,而休憩空间更加形式多样。一言概之:城市更好看了,也更方便了。
从15分钟有早餐点到15分钟有社区书院,从“托育圈”“养老服务圈”到“健康生活圈”,15分钟生活半径内的功能不断“上新”,服务日益精细,汇成人们看得见、体验得到、享受得到的生活品质。
上一季的“城市空间艺术季”,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为主题,展示出“社区生活圈”的建设成效。
四平路1028弄“诗歌单行道”就在那时“亮”了,附近的居民把生活体验变成长短不一的诗句,通过灯光投射在社区路面上。总与“远方”联系在一起的诗意,就此投射到了现实生活里。
如何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让生活其间的人不仅感受到物质空间的改善,更能获得精神上的滋养,身边有诗情,出门见画意,是这个“圈”要回答的另一命题。
在上海,许多街道牵手“社区规划师”一起答题。居民的需求,经由“社区规划师”专业构画,圆满落地。承载新功能的可能是老建筑,可能是原本散落在街边的“边角料”:不实用的不锈钢艺术装置被拆下,平淡无奇的沿街区域经重新设计,成了孩子们的活动空间;一个本来让人有距离感的街角绿地,带着社区共同记忆,以更开放的形式奔赴居民;被弃用的电话亭变成家门口的袖珍博物馆,居民社区散步时就能看艺术展——这些是社区规划师周洪涛经手的现实案例。“植入社区的艺术要形成功能服务百姓”,周洪涛说,植入功能,带入乡愁记忆,才能在社区一直生长下去。
发挥居民创造力,增加社区认同感
“居民们就是设计师”,周洪涛自2017年开始接触社区更新项目,在他眼中,项目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是设计团队与居民的“共创”。从进社区找居民聊需求,到居民主动前往学校找设计团队为项目落地贡献创意,在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过程中,居民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对社区的认同也越来越深。
半径是生活,而圆心是人。这个“生活圈”如何打造?拥有市区最大保障房基地“彩虹湾”的虹口区江湾镇街道,以参与式调研等方式,数次把话筒递交给彩虹湾社区的居民。为了让居民充分表达意见,街道会事先与社区的4个居委会干部座谈,有的放矢设计调研内容。这里的人气打卡点——全市首条市民智慧步道最终能“完美嵌入”彩虹湾公共活动区域,正是得益于居委会干部与居民志愿者一次又一次的实地勘察。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曹家渡街道——静安区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就是以这里为样本。今年8月,延平路沿街添设了特色花箱,增加绿化景观的同时又能促进通行便利,这个点子正是来自周边居民。为了推动“生活圈”品质提升,曹家渡街道引导多元业态商户和居民志愿者组建起“门责自律联盟”,通过自律与共治,让“生活圈”在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更好服务居民、服务城市发展。
项目落地
自上海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来截至去年6月完成180余个项目落地
上海倡议
在2021空间艺术季的开幕式上上海发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已获得52个城市联合签署
- 上一篇:养老护理这门技术活,让Z世代梦圆上海
- 下一篇:上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