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柳州1月28日电 题:中国退役绿皮车花式“下海”
中新社记者 朱柳融
绿皮车车厢里,书架上摆满了书籍、行李架上悬挂着玻璃瓶植物,在空调带来的温暖中,人们坐在灰色的座椅上看书……在广西柳州市由退役绿皮车改造成的“24小时书吧”里,1月28日(大年初一)上演着这样一幕。
“24小时书吧”由绿皮车车头、餐车和硬座车构成,停放在柳州工业博物馆前。“2013年,铁路部门将这三节车厢捐献给博物馆。”书吧工作人员刘莹琳介绍,“我们对车身进行了重新粉刷,按照原状进行重新布置,还安装了空调、无线网络、书架、移动借阅机等设施,放置了绿色植物。”
柳州市工业博物馆前一个由绿皮火车升级改造的“24小时书吧”。 朱柳融 摄
绿皮车被这样“装扮”,在“70后”的陈静看来“太文艺、太舒服了”。已经驶入陈静记忆的绿皮车,在她大学时代可没那么“文艺范儿”。“没有空调、速度慢、人多拥挤。”陈静回忆着曾乘坐的绿皮车,“摇晃十多个小时才从柳州到湖南,坐车坐到怕”。
身披墨绿外套、腰系两条黄色带子的绿皮车,是上个世纪中国铁路运输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皮车逐步卸下“重担”,淡出了历史舞台。绿皮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装载了一代人的回忆。
“现在想想,绿皮车成为了大学时光很美好的回忆,有时候真的很怀念。”陈静表示,现在到书吧里看书,阳光透过车窗,真有当时坐绿皮车的感觉。
与陈静不同,书吧常客9岁的男孩黎世东从没坐过绿皮车。“这是我第15次来了,在这里不仅能看书,还能交到很多新朋友。”黎世东清楚地记得自己到访书吧的次数,“我很喜欢这里。”
绿皮车退役后,少量能够继续使用的仍在铁路线上发挥余热,但损毁严重的将面临着切割当废钢废铁卖的命运。但近年来,不少绿皮车以“下海”的方式重获新生。除了书吧,人们还将旅馆、农家乐、餐馆、宿舍、酒吧等开到了老式的绿皮车上,并受到追捧。
在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古城村白沙屯蚂拐岛上,有两节绿皮车卧铺车厢改成的旅馆。踏上火车,每节车厢分为10个敞开式单间,每间有6个床位。
“绿皮车旅馆是岛上的明星,岛上团体游客都在这里住宿。”蚂拐岛岛主陈伟介绍,平时到绿皮车上休息、拍照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登火车看书、住在绿皮车上,并不是柳州人的“专利”。南宁一家主打怀旧的农家乐,开在了一节绿皮车车厢里;在河南省郑州市,绿皮火车被一所学校改装成了学生宿舍,热水器、空调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山东济南市一高校火车主题文化餐厅开设在老式绿皮车厢里,吸引了众多学生“赶火车”吃饭。(完)